中國引領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我在這篇網誌會探討國家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定價機制對市場帶來的啟示。
撰文:中電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蔣東強先生
內地是中電極具潛力的重要市場,蘊藏無限機遇。隨著國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們將積極把握當中的增長機會。
中電計劃在中期把可再生能源組合從目前約3,000兆瓦翻倍至約6,000兆瓦。為實現此目標,我們密切關注所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深入評估各項政策對我們的投資決策帶來的重大影響。
今年2月,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開啟了重要的新篇章。為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
是次改革有三大重點:讓市場決定可再生能源價格,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價格結算機制,並對新建及現有項目實施差異化的政策。
新政策將可再生能源定價由政府主導轉為市場驅動,標誌著中央政府重新構建可再生能源項目上網電價機制的一項重大舉措。隨著可再生能源行業進入新的增長階段,新定價機制可為新項目提供穩定的投資預期,促進行業增長以支持中國實現雙碳目標。 這機制符合中國在最近舉行的兩會中,重申對新能源發展和碳中和的長期承諾,並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氣候目標,融入國家發展計劃。
於2000年代初期,中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優惠措施以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並致力於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其中,上網電價制度保障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按所在省份燃煤發電基準上網電價掛鈎的固定價格出售。這項政策帶動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高速增長。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在2024年底達到14.1億千瓦,佔總裝機容量40%以上,更超越燃煤電廠的裝機容量。
與此同時,中國的製造業產能蓬勃增長。國家能源局表示,2024年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再創新高,分別增長45.2%和18%。國際能源署指出,中國目前擁有全球80%以上的太陽能製造產能。能源局亦表示,在部分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平均每度電成本已降至人民幣0.3元以下。
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下降及市場日趨成熟,實行全面市場化定價的時機似乎已經到來。
然而,任何改變都會帶來不確定因素。這次的制度改革到底會對中電在中國內地的項目造成什麽影響?又會對可再生能源價格產生什麽效應?
對於現有項目,由於電價是基於現行的價格釐定,我們預計所受影響有限。
至於2025年6月1日起投產的新項目,我們需要審慎評估,因為實際影響將取決於地方層面對定價機制的執行情況以及市場競爭態勢。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些新項目被納入機制的電量規模,主要根據各省的可再生能源消納目標而定。具備更明確的目標將有助資本的有效配置,促進新能源行業更健康、有序的發展。
從宏觀角度來看,新政策是對先前政府主導定價機制的漸進式改革,與國家建設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目標的推進步伐一致。在新機制下,現有項目的政策將得以維持,而新項目將有機會在其回本期內獲得相對穩定的電價,既能確保可再生能源產業穩健發展,又不會對當前電價走勢造成顯著影響。因此, 我相信是次改革將會推動可再生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增強投資回報的可期度,並有助建立現代化電力系統。
這對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以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都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就正在積極擴展內地零碳業務的中電來説,也至關重要。
中國正邁向劃時代的低碳未來之旅,中電與國家攜手同行,助力推動能源轉型。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定價機制標誌著通往更可持續未來之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中國新可再生能源定價機制將促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並增強投資回報的可期度。圖為中電中國位於江蘇宜興的新太陽能光伏項目。
本網站使用cookies讓我們了解訪客如何與網站互動,優化瀏覽體驗。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接受我們cookies的使用。